华韵芬菲

发布者:黄彬发布时间:2020-03-10浏览次数:27

  

                                              ---福建师范大学第四批赴菲汉语教师志愿者千岛传扬中华文化

黄彬

菲律宾华校的华语教育相对于一般的海外华语教育来说,因为在菲律宾华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华人华侨的后裔,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犹为重要。我们福建师范大学第四批汉语教学志愿者,作为文化使者踏上了菲律宾这个千岛之国,兢兢业业,通过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学术探讨、媒体宣传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宣传活动,许多华校的师生、家长、当地侨社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润物细无声--点滴中的课堂教学

海外华语教育,不仅仅是汉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将中华文化赋于其中,扩展到教学之外的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出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8个月来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各种教学方式,把中华文化的传扬融入到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效果。


《中华文化》课-以多媒体为手段,结合第二语言理论的教学新模式。在总结前三批志愿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福建师范大学根据当地华校的要求和实际,决定单独设立《中华文化课》,以多媒体为手段,结合第二语言理论的全新教学新模式。根据各华校的实际情况,单独开课或者结合综合课、兴趣班进行单独教学。中华文化课以计顺市菲华中学为试点,然后马尼拉地区的中正学院,侨中,北吕宋地区的碧瑶爱国中学、拉允隆文化书院、蜂省大同中学,中部米沙亚地区的宿务东方学院,南部棉半佬地区的密三密斯光华中学、鄢市恩惠学校等华校也纷纷开设了这一课程,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化》课件--看得见、读得懂、记得住的文化。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华文化课的教学工作,福建师范大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针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实际状况,研究并制作了一套“中华文化”多媒体课件。课件适合菲律宾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使用,内容浅显易懂,形式活泼多样,配合图片、视频、课文、和练习多种形式,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是一套比较生动全面的基础文化教材,该课件先期开设十五讲,内容涵盖了中国的地理历史,学术科技,文学艺术,风俗民情等,知识面广而丰富。篇幅不大,字数不多,浅显易懂,更现代化,更实用,且配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该课件通过志愿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就受到了许多华校领导的欢迎与认可,也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无处不在”的文化课堂--结合汉语课堂教学,开展多方位的文化教育。除文化课之外,我们还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点滴中积累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在写字课、说话课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日常生活交际中的文化因素等知识的教授,引起学生学习华语的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又如有些学校的志愿者结合传统节日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样传播中华文化很好的契机。通过图片、节日的小知识、实物展示、游戏等方式宣传中华文化。通过课堂教学,从点滴教起,从点滴学起,让文化教育无处不在,让中国文化进驻每一个华人的心。


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在教学的实践中,通过交流和探讨,不断完善中华文化的教学。志愿者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都有所选择的去适应学习者的程度,在积累中了解,在实践中深刻。针对教学过程中碰到的诸如教学内容、图片的展示方式、文化内容与语言点的结合等问题,他们都积极面对,深入思考,认真摸索,对中华文化课程设置、中华文化课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有些还撰写成学术论文和教学心得,为中华文化课、中华文化课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与中学习—-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各华校校长、主任以及其它老师的支持帮助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围绕中华文化主题,配合学校开展各项课外兴趣活动,各华校活动“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志愿者的风采。


与结合校庆、庆祝教师节、中文活动日、春节、元宵节等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06年9月份以来期间先后举办校庆活动的华校有礼智兴华、密三密斯光华学校、鄢市恩惠学校、拉允隆文化书院、蜂省大同中学等学校;组织举办地区性的尊师大会有中吕宋地区所有华校,美骨区校联、那牙嘉南学校等。志愿者教师都参与组织了相关活动,排练的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如太极扇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多达30多个。节目形式多样,内容精彩,成为各自活动的亮点。在春节期间,密三密斯光华学校、鄢市恩惠学校、礼智兴华等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鄢市恩惠学校举办了中华文化图片展,共展出中国京剧、地方戏曲、茶文化、北京08奥运、中国菜、外国人学习中华文化等十来版图片,充分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展出当天,就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家长,学校的英文老师经过时也不禁驻足观看。学生们边看还边讨论图片的内容,让他们对祖籍国灿烂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优势,开展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如能仁中学,两位志愿者教师在学校的支持配合下,组织策划了“友情天地”中国周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中国菜烹饪比赛、中国歌曲比赛、“上下五千年”图片展、手工作品展、中华民族服饰展等。活动开幕当日,大使馆戴星元参赞、校联各华校的校长、董事长、马尼拉区教育局负责人也来到现场剪彩,并认真参观了展览;礼智兴华中学、红奚礼示立人小学志愿者利用校庆活动,举办了中国成就图片展,重点展出了西藏铁路建设、奥运等富有现代色彩的图片,让当地学生、华人更加了解中国的发展;蜂省大同中学志愿者举办了“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全校师生都积极参与;密三密斯光华中学承办了市教育局举办的题“中华文化之夜”的晚会,通过舞龙舞狮表演、东北秧歌、民族舞蹈、中华民族风采展示、中英文歌曲合唱、菲语版华文剧等形式,让广大菲律宾朋友们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促进菲中友谊,增进感情,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向往。


在传播中共享—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体宣传

在驻菲使馆文化处、商总文教委、《商报》和学校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以“中华文化-传播和交流”为主题,在《商报》上设立专刊,进行系列活动宣传活动。活动建立在近半年来开展《中华文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扩大中华文化宣传的效果,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专刊设置了五个栏目,主要有:[文韵·华校]重点介绍《中华文化》课程在各华校开设情况,各华校对课程的支持情况以及各华校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中华文化意识的形成、教育和开展与中华文化有关的活动(如图片展、文化周、中华舞蹈比赛等等)等;[文风·博议]介绍各华校开展中华文化宣传活动中学生反应情况,教学效果;各华校长、中文主任的评价和建议;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华文化的反应、评论等;[文化·课堂]介绍《中华文化》教程、教材以及课件情况的介绍,如教材制作特点、内容及实际教育意义、有何改进、今后设想等;[文采·争鸣]针对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教学心得、读者来稿选登等内容;[文雅·千岛]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对菲律宾传统文化、社会习俗以及其它文化内容的见闻和理解等。通过专刊,进行多栏目,多渠道,多层次的中华文化推广和宣传活动。


主题宣传活动自去年11月份下旬开展以来,我们目前共收到文章50多篇,范围涵盖了学校活动、教学心得、学术探讨、教学法、经验介绍等方面;参与的有志愿者教师、也有各华校校长、主任和当地教师、也有学生习作等。专刊现共出版了15期。通过专刊的出版,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诚然,在授课、宣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志愿者教师本身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课件制作上还需进一步改善等问题,但我们相信,在国家汉办、大使馆文化处、菲华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华文化传承必将在菲律宾走出一条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