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华语学习动机
——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谈起
张明珠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中的准备律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学习动机的准备之后,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研究也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他们的学业成绩有密切关系。具有高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付出努力,遇到难题时表现为更有意志力和坚持性,因此能促进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而学生学业上的成功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绝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互惠的双向关系。那么,学习动机究竟包括哪些成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至少包含三个成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这三个成分可以解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如努力、刻苦、懒惰等。
一、认知内驱力——求知的需要
认知内驱力指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简而言之也就是求知的需要,它直接指向学习内容本身;而获得知识本身对认知内驱力高的学生来说又是最好的奖励,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付出努力。奥苏贝尔认为,如果要帮助学生形成认知驱力,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身的价值,并引导他们以获得知识为目的。这也就告诉我们,认知内驱力与学习的目标有关,如果学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学好华语的意义,并以学好华语为目标,就能够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当前,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这种动机的作用,并强调以理解知识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力量。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被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因此,动辄以各种奖品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如引导学生认识学好华语的重要意义。
影响认知内驱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学生对于某个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及探究欲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反地,当学习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认知内驱力就会下降或转移,也就是说,认知内驱力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想方设法维持或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里,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在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设置一种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思维集中,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学习《武松打虎》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哪种动物最凶猛,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学生会认为没有人可以赤手空拳地打死老虎,这时再告诉他们,这篇课文讲的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这样就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将要学的知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也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在教学实践中是非常有效的。此外,学习情境的新颖、令人惊奇的内容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都是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有效方法。例如,通过现代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或图文并茂,或声画并茂,自然可以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
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成就的需要
这是学生赢得与自己的学习能力相称的自尊和地位的需要,表现为努力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学生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自尊与地位的根源,学业的失败意味着对自尊心和地位的威胁,由此引起的担忧和焦虑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业上做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因此,从某个角度上来说,适当的考试是必要的,因为考试本身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方面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成就的需要早在学生入学时就产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把自己的这种目标与将来的学术领域或职业目标联系起来。因此,成就的需要既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力图用成绩来取得好名次或好等级的一种动力,也是他们将来在学术或职业生涯中做出贡献以取得相应地位的推动力量。
成就的需要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强弱程度,与成就的需要相关的主要因素有:
1、与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的研究表明,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一般也较高,他们往往鼓励子女独立完成活动,关心新事物,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父母本身的成就需要一方面为子女提供效仿的榜样,另一方面也提供一种有利于促进成就需要形成的家庭气氛。反之,那些成就需要较低的父母,往往限制子女的独立自主行为,过多干涉或过度保护,对子女的学习进展也不够关心,这就限制了子女成就需要的发展。我班上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一次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比赛,比赛回来就遇上单元测验。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她在那次考试中得了89分,成绩一出来,她惆怅地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不及格!”我安慰她,她这次没考好是有原因的,不能代表她个人的能力水平。后来在一次作文中,她说到很感谢她的母亲,作为大学老师,她母亲对她的要求比较高,常常鼓励她独立自主。可见,父母的成就需要如何,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恰当,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
2、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学业成绩较高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学习抱负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反之,在学业上屡遭失败的学生则会降低学习抱负水平,表现为得过且过、不求进取。因此,对后进生,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取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抱负水平。如,运用“登门槛效应”,为学生搭台阶,换句话说,就是采用目标分解法,先对学生提出一个较小的学习上的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之后再通过表扬与鼓励进一步提出高一点的要求;开展学习竞赛,最好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对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这种表扬方式比一味地表扬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为有效,因为后者会让后进生觉得自己永远都达不到要求,而进步对他们来说可能性更大;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榜样,选择与之学业水平相距不大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学生知道,对方水平和他(她)差不多,成绩却比较高是因为对方很努力,让学生知道,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赶上对方……
3、与集体的标准有关。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具有高成就需要的集体,如班集体,同伴集体等所形成的群体意识能够影响、推动学生产生较高的成就需要。研究发现,从学习抱负水平上来说,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就高于来自一般学校的学生。此外,学生的同伴集体也是影响他们成就需要的重要因素。相对于班级这个集体,学生之间还有更小的同伴集体,如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的几个学生。如果某个学生所在的同伴集体成就需要较低,都不喜欢学习,那么这位学生对学习也将抱无所谓的态度。在这一方面,教师一方面可以运用“皮革马力翁效应”,不时地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班的学生都很棒,让所有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良好的期望。教师的这种“你们都很棒”的期望和情感通过眼神、语言、笑容传达给学生,能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中的同伴集体,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避免不良的从众效应。如,在座位的编排上,要注意优秀生与后进生穿插,而不是不加考虑或过分地迁就某些学生的喜好进行编排。
教师在激发学生成就需要的时候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过分强调它的作用,以免学生降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而产生功利主义倾向,如有的学生以作弊等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二是激励方法要因人而异,如,对于内向的学生宜以正面鼓励为主,而对于外向的学习基础较好却具有较强惰性的学生,则要适当加大压力,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激将法或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三、附属内驱力——被赏识的需要
这是学生获得老师、家长等长辈或同伴的赞许、认可和表扬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很在意自己是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或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同伴眼中的好朋友)。附属内驱力高的学生,一旦得到老师、家长或同伴的肯定或表扬,他们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反之,如果他们的努力不能及时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认可,学习积极性可能下降。教师要懂得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附属内驱力赖以形成的情感基础往往是老师或家长等人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不少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往往是因为喜欢他们的老师或崇拜自己的父母,老师(父母)对学生(子女)的冷漠甚至敌对等消极情感会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在情感上和学生建立密切关系,才能使学生愿意听从教导,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老师的期望。
研究发现,附属内驱力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小的学生,这种需要越强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附属内驱力有减弱的趋势,并且附属的对象将从老师或家长转为同伴。因此,作为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各种形式的表扬和奖励是很好的学习动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还应该看到,同伴的赞许或认可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引导。我班上有两名男生经常在一起玩,他俩个性外向,华语基础不错,实力也相当,但就是学习动机不强,有一定的惰性。在一次单元考中,小杰考了八十多而小明却不及格,考卷发下去的时候我听到小杰生很高兴地冲小明说他考试前进行复习了。于是我故意在小明(小明的个性外向)面前表扬小杰,这下小杰更开心了,兴冲冲地向小明展示自己的考卷(小杰已经知道小明不及格),小明则显得有点惆怅。这时我才对小明说:“你看,你们俩一样聪明,可是因为你没有复习,所以不及格。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考好的。”而此后的时间里,小明确实更加努力了,虽然在学校的表现没有很大进步,但有学生私下跟我说,周末去小明家找他玩时看见他在复习华语,而他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也都及格了,而且还上了80分。在这件事情上,小杰向小明展示自己的考卷恰恰体现了他在得到老师的赞赏时也希望得到同伴的赞赏;而同伴的炫耀乃至取笑再加上老师的批评和鼓励,也激发了小明付出努力以赢得老师和同伴赞赏的动机。
综上所述,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这三个成分,这三个成分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比重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取得良好的